public marks

PUBLIC MARKS from Blog-you

15 April 2007

Zidane, un portrait du 21e siècle (2006)

(via)
引文: 英超球星都爭着出版傳記,有多少球迷會買來看就不得而知。畢竟,二十來歲的「一生」可堪傳頌的應不多。法國球王施丹幸好沒有踢英超,也慶幸法國傳媒尚未有窺探人家隱私的陋習,否則我們心中的施丹就不會那麼純粹。

變臉

(via)
引文: 不必像米高積遜一樣背負著整容的惡名(自身解說是患了白化病)才令到皮膚由黑變到白,亦不必經歷類似《奪面雙雄》中的換面手術才令到自己的面容有所轉變。只要在The Face Transformer中上傳自己的大頭相片,揀選合適的性別、年齡層次又或者是地區,跟著選擇submit,不用幾秒到十幾秒的時間,就可以令到自己的面貌煥然一新,變臉速度直追我們偉大的國粹。

14 April 2007

一個商業模式宰割Blogosphere的時代

(via)
引文:當台灣blogger在兩天之內就募款了二十萬台幣,那又不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嗎?我們香港人又在做甚麼?比起其他地方,香港是很自由的。但香港人時時刻刻都在消費自由、浪費自由。其他華人要議政、他們要發聲,需要經過重重關卡,香港人卻不需要,但這些自由都浪費了。彷彿blog就不過只是一種討論區時代 xanga時代的伸展,只是方便我們做以前一直也做的1.0事情。工具先進了,但本質根本沒有進步過。

越搞越不清楚的Web 2.0

(via)
最近網路上流行的時尚名詞是web 2.0;照例,國內一些趨勢及網路專家又為了這個「新」詞瘋狂地夢囈。問題是,什麼是web 2.0,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又是一個亂七八糟為時尚而時尚的流行。簡單地說,web 1.0就是落伍,web 2.0就是進步!

12 April 2007

【继续插播】电影微事纪

(via)
引文: 备受争议的【门徒】,看完之后虽然也并没有觉得是部怎样不得了的片子,甚至觉得这么两个小时的时间根本不够尔东升把整个故事讲得丰满,但是我却没有删掉。以往再好看的片子,我一定是看完就删,哪怕下回再download一遍。但这一次,我就总觉得什么时候我会再看它一遍的。

博客的文明守則

(via)
引文: 最近有說Web 2.0的提倡者Tim O’Reilly正在草擬博客文明守則“blogger’s code of conduct”,其觸發點為Kathy Sierra在其Blog上受到很多匿名者的猛烈的留言滋擾一事,認為博客在一些他們所草擬的文明的守則的督察之下可以發展得更健全,而致使整個網絡環境得以改善。雖然,我作為一個對當今網誌環境和使用者習性存在不滿的其中一員,卻絲毫不感到我們,無論是香港或者外地的博客,須要一種守則去監督任何一個網絡使用者的行為。

07 April 2007

誰來給他們一點大力菜:談談教學語言

(via)
引文: 在《大力水手》中,Popeye 只要吃了大力菜,便能輕易擊敗對手布魯圖 (Brutus),這是漫畫裡的經典一幕。可惜現實中並沒有大力菜,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外界的變化,回應挑戰。而那些習慣於中文授課環境的學生,當他們升到大專院校之後,就更需要一罐提升英文能力的大力菜。

05 April 2007

《檔案羅密歐》、《竊聽者》與《Monster》

(via)
引文:回到家裡,立即重看浦澤直樹的《Monster》,這是1995年出版的作品,距離柏林圍牆倒下才6年,較《檔案羅密歐》(2000)與《竊聽者》(2006)還要早得多。看過書和電影後,才明到到這套漫畫的意境和視野遼濶得多,震撼力較首次翻閱時更大,也更加佩服浦澤的眼光與學識,作為一個日本漫畫家,他怎麼能夠對東德認識那麼多呢?為甚麼能夠想到這麼複雜的情節呢?漫畫從東德時代孤兒院的實驗切入,是十分冷門而且艱辛的路,當中牽涉許多心理學知識,而且主角又是一對雙胞胎,全部都是非常棘手的材料,較國安局的運作更難理解。

談談互聯網創業

(via)
引文:思哲曾經寫過,最成功的創業例子,起初的萌起念頭,很可能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解決一些最常見又最惱人的難題。以上這種互聯網企業家,又是華人的,眾所周知的有發明YouTube的Steve Chan。但其實本地都有一些人才,一兩個月前,城大就曾經舉辦過一場由香港Web2.0企業家演講的會議,思哲那時候才知道,香港居然也有人在默默地建設面向世界的Web2.0產品。 舉個例,其中一個成功的香港Web2.0網站,叫aNobii,它是分享我們的「書櫃」。YouTube的功用,在於分享和紀錄影像,aNobii便是分享和紀錄我們看的書以及書評。在aNobii的網誌中看到,原來創辦人宋漢生,最初也只不過想跟朋友分享書櫃,以及想從其他書蟲的書櫃中,看看有甚麼書值得一讀。

CSS Naked

by 1 other (via)
引:改版?不是,因為今天是 CSS Naked Day !

企鵝、法國、洛奇

(via)
引文:從墨爾本返回香港的那程機上,一口氣看了三齣電影,分別為動畫〈踢躂小企鵝〉(Happy Feet),從未在港上畫的〈醇美年華〉(A Good Year),及史泰龍的〈洛奇︰拳王再臨〉(Rocky Balboa),三齣電影片種不同,有動畫有劇情有動作,但戲中全都有著濃厚的父子主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1 March 2007

給博客的片言隻語

(via)
引文:這一段時間,寫過很多東西,或者散落在不同地方,我自己也記不起,如果還有你認為重要的,請提醒我記下來。下面是這幾個月來我還記得的片言隻語。

(via)
引文:《對》是一本結集,董、利二人為香港藝術中心的刊物《ArtsLink 藝訊》合作創作一專欄,書就把一年來的專欄拼好成書。我從來看不懂利氏的圖畫,董氏的文章倒是認得幾個字的。由自己的視角出發,這種書寫好像越來越流行,因為大家都寫網誌了,不過濫不代表好,當網誌作者紛紛成名了,越來越多結集網文成書出版 (剛見到 blook這新詞),我反倒為地球的資源擔憂。樹呀樹,有這麼多人值得你為他們而死麼?

29 March 2007

吵得好!

by 1 other (via)
引文:中國「憤青」那些謾罵固然令人反胃噴飯。刀刀叉叉的你老母也亦避之則吉。但爭吵還可以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芝加哥自由經濟學派便是由一班學者吵呀吵起來。法國印象派也是由一群藝術家吵呀吵起來。重要的科學藝術範式(paradigm)就是往往由一小撮人吵呀吵起來。我反感的,反而是那些不問情由的「和事佬」。憤青不順眼便罵,和事佬不順耳就調,兩者骨子裡同樣野蠻愚昧。

17 March 2007

如果徐步高選特首

(via)
引文: 兩場特首「選」舉騷已經結束,選戰即將步入高潮;同一時間,另一單令人關注的殺警案死因聆訊亦逐漸接近真相,如果,只是如果,曾被稱為「魔警」的徐步高有份選特首,你猜,他會如何選好呢個官?

「Blog是甚麼」與「Blog為了甚麼」

(via)
引文: 多元性的根源還是「Blog is anything」 話說回來,Blog 可以有這麼多元發展方向,可以作不同的用途,歸根究底還是最初提出的「Blog is anything」。就是因為 Blog 是自由的媒介,又可以傳播文字、圖像、聲音、錄像等各種不同的內容,所以才有無限的潛在能力。

理性討論的開端

(via)
引文: 其實所謂理想中的blogosphere,絕非遙不可及。首先sina作為一個實力洪厚的bsp,為普羅大眾打開通往博客生活的大門;而滲進blogosphere每一角落的網摘博客,則為我們提供多元化的資訊;再以坐擁車站式directory,聯播和網摘系統亦較完善的blogyou,作為各方面發展的旗艦。大家各自努力,各司其職。如此,隨著sinablog的用戶有增無減,更多資深博客幫忙製作網摘,再等blogyou完成改革,必能為博客們拓展一個更開發,並且常常以理為先的blogosphere。

請給我一點時間吧?

(via)
引文: 無論是梁袋巾以至佘當奴,都不是Matt Santos及Arnold Vinick的級數。要他們兩人出席的辯論會不設時間限制,要麼不是「悶到出汁」,要麼就是辯論最終變成兩人互相攻擊,落得一個「發皮四」,一個變得輕佻的情況。雖然設立時間限制,確是令人「窒住窒住」,但正所謂對症下藥,曾梁兩人同場較量,還是設時限「控制」兩人比較好。

15 March 2007

分享

by 1 other (via)
引文: 寫東西,其實都頗寂寞。 寂寞的意思是你心中原先所想的,不等於寫出來的東西。寫了出來,看在別人眼中又是另一回事。結果你心中原先的想法到底去了那處? 自己都不知道。 這就像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寫下一個個謎語讓人去猜,但不管別人怎樣猜,始終沒法說出答案,你說是否有點氣人。

14 March 2007

二樓博客

(via)
Blog毫不神聖,亦不必要為它塗上貴麗的色彩,它盛行的關鍵是科技的徹底利用,但我們的文化和人心才是驅使它改變現實世界的基礎。這幾個月以來有很多不同的討論,然而,這不是一場學術上的論戰,卻是一場驅使我們進步的運動,如果我們只會執意於定義,甚麼是Blog?甚麼是公海Blogger?甚麼是 Bsp Blogger?又有何益?有些人是說得對的,我們應該討論的是--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在Blog is anything這個原則底下,我們甚麼也可以做,但做些甚麼,對我們香港人,香港的年青人,甚至是香港的下一代最有利?

11 March 2007

聽「新聞最前線」講座有感

(via)
引: 我的理解是,劉進圖所稱的「新聞價值」,決定權在於在新聞機構工作的把關人(Gatekeeper)手上,做決定的根據,除了新聞學所授的理論及經驗累積之外,亦有可能受機構文化甚或上司意志的影響;至於「核心價值」,則又與之前鄭經翰談及窄播時的話有點相似,就是受眾看甚麼聽甚麼,是要由在傳媒機構工作的「專家」(或至少「經驗豐富者」)告訴的,隱含一種「精英」的味道。但是近年提倡草根媒介/公民記者理論的人所反對的,正正就是這一個態度--打破傳傳統媒體的壟斷,不要由媒介告訴我們要看甚麼(資訊、觀點、等等),而是由我們決定看甚麼。

07 March 2007

再見女主播

(via)
引: 還記得三年前,趙海珠剛出任無線電視女主播一職,憑無線電視高質素的影像(即係女主播在無線會比亞視漂亮很多),配合其標緻可人的樣貌,迅速紅遍整個香港新聞界。各個論壇、報紙、雜誌均開始深入研究這女主播的背景,對其一炮而紅的原因有著深深的興趣。

一點關於所謂知識型博客的感想 « 肥醫生@西九龍貧民區

(via)
引:我同意真正的知識型博客,不在於有幾多知識能夠傳授,而是有幾多知識能夠透過博客來交流。但談如何豐富知識之前,我倒是有一種不明所以的悲觀。知識的起源,源於對身邊問題的思考和發問。當一個社會滿足於「知識+」這種層次的求學問心態,當「WHERE ARE HK?」這問題竟可以換來「24小時內獲最高評價的知識」的稱讚,我就不僅對知識型博客,甚至連知識型社會的未來感到憂心。

05 March 2007

袋巾背後.....民意匯川成河

(via)
引文: 香港有史以來首場特首候選人答問大會,縱使已成為過去,但我的心情仍未完全平復下來。直到昨夜凌晨三時,答問大會的片斷依然縈繞著我的腦海。 當我站在台上,備受在場800雙目光注視,並且在大光燈照射下,由4部攝影機拍攝和現場直播,氣氛相當緊張;但最令我勇於面對挑戰的最大動力,是一直支持我爭取有競爭選舉、爭取2012雙普選的香港市民,對我所寄予的厚望